作者:許玉秀

  

  去年10月初,剛好是農曆的9月初,媽媽去參加一場九皇祈福法會。媽媽一向能忍痛,如果沒有特別注意,很容易讓她做超過體能負荷的事,而智能退化、表達身體異樣的能力減弱之後,如果照顧的人不特別靈敏,就會延後發覺媽媽身體的異狀。

  哥哥們沒有注意到媽媽右膝蓋已經退化非常嚴重,還是攙扶著讓她爬樓梯。到了第3天,媽媽幾乎不能行走,甚至連躺著,都喊膝蓋痛。吃了肌肉鬆弛劑之後,休息了兩天,行動能力恢復了,但精神卻沒有恢復過來,整天呆坐,已經不像平日應答無礙,不知如何服藥,不知如何表示要上洗手間,當然也不知道洗手間如何走,請她幫忙摘菜,更是撿丟錯亂。

  莫非媽媽真的已經進入下一個退化階段?那就是所謂中度失智狀態嗎?這個疑惑持續了兩個禮拜。就在盤算著要接受現實、規劃新的照顧模式之際,媽媽好像突然醒過來一樣,服藥、吞噬恢復正常,看電視該笑的時候會大笑,也能進行日常生活的對話,還會主動幫忙家事,擦餐桌、整理餐桌。當然,她的整理,就是改變我所安排的秩序,對我的整理而言,她的整理叫做弄亂。

  但是如果從她會主動想要創造秩序、規劃秩序這一點來看,這不就是一種能力恢復的現象嗎?日子於是又恢復過去的狀態,那也叫做正常。媽媽繼續看電視會大笑,繼續會和我拌嘴,我耍寶逗她,她繼續會如我期待地反應,甚至還有學習唱歌的能力,不看歌詞能完整地把茉莉花唱完,看著歌詞會唱甜蜜蜜、小城故事。甚至有一些正面的現象,例如不再每天喊著要回家,也幾乎不再問她的阿嬤去哪裡了。在這之前,這兩件事每天都要發生好幾回。

  於是,究竟媽媽的狀況,在醫療上屬於輕度還是中度?似乎並不容易論斷,那麼也依舊不容易預見下一個階段什麼時候發生,也不容易想像下一個階段的狀況究竟如何。逐漸地,輕度或中度的評鑑,似乎也不重要了,只要讓退化速度減緩,在緩慢的退化過程中,自然逐日適應,也逐日鍛鍊出因應的能力和技巧。過去長期對不可知未來的隱隱憂慮,竟然就這麼不見了!

  是中度?是輕度?重要嗎?私人照護上,看起來其實不那麼重要。是在需要獲得公共支持系統協助的時候,才會需要分辨失智程度,但是分辨的標準容易確立嗎?如果分辨標準已經不容易確立,緊跟著區分之後如何對待的問題,也就更容易產生爭議。失智症患者家屬如果不能理解這些區分標準,也就不知道如何參與建立有效率的公共支持系統。作為失智症家屬,我還真的很疑惑!

arrow
arrow

    春風煦日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